就业指导 创业指导 城院学子风采 就业政策 招聘信息 就业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创业指导 > 创业精英

创业精英——俞敏洪——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

来源: 发布时间:2011-11-16

个人简介:

      俞敏洪,男,汉族, 1962 年生,江苏江阴人,民盟成员。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大学学历。 1985 年任北京大学外语系教师, 1993 年创办北京新东方学校, 2003 年成立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

      现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俞敏洪领导的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目前在全球拥有北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天津、南京、成都、重庆、沈阳、深圳、长沙、济南、哈尔滨、襄樊、太原、多伦多、蒙特利尔等地的十八所新东方学校,两家专业研究机构,五家子公司及北美分公司,业务涵盖教育研发、图书杂志出版、在线教育、教学软件开发、文书写作、留学咨询等多个领域。

创业故事:

      新东方在美上市,造就了俞敏洪这个新的亿万富翁。有人说他是中国最成功的老师,有人说他是一个纯粹的商人,把这两个角色结合在一起,俞敏洪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

北京时间 9 月 8 日,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在美国纽交所上市,首日收盘于 20.88 美元。新东方董事长、持有公司 31.18% 股权 (4400 万股 ) 的俞敏洪的资产一跃超过 10 亿人民币,成为中国最富有的老师。

      作为国内最大的英语培训机构,新东方声名赫赫。十几年来,它帮助数以万计的年轻人实现了出国梦,众多莘莘学子借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有人评价说, “ 在中国,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像新东方这样,站在几十万青年命运的转折点上,站在东西方交流的转折点上,对中国社会进步发挥如此直接而重大的作用。 ”

      这样的赞誉现在看来也许并不为过,但对于创办新东方的俞敏洪来说,当初却根本没有这样的 “ 雄才大略 ” 。

失意的 80 年代

      俞敏洪的授课风格被学生们总结为 “ 激励型 ” ,他常常用到的一个例子就是自己的经历。

1978 年,俞敏洪高考失利后回到家里喂猪种地。由于知识基础薄弱等原因,俞敏洪第一次高考失败得很惨,英语才得了 33 分;第二年又考了一次,英语得了 55 分,依然是名落孙山。那时俞敏洪并没有远大的志向,作为一个农民的孩子,离开农村到城市生活就是他的梦想,而高考在当时是离开农村的惟一出路。尽管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俞敏洪仍在微弱的煤油灯下坚持学习。

      1979 年,县里办了一个外语补习班,俞敏洪挤了进去,这是他第一次学习外语。住在 30 人一间的大房子里,俞敏洪的感觉就是进了天堂:可以一整天都用来学习了,可以在电灯下读书了。到了第二年春节,俞敏洪在班里的成绩已经进入前几名。

      功夫不负有心人, 1980 年,俞敏洪坚持考了三年后,最终考进了北京大学西语系。

在北大,俞敏洪是全班惟一从农村来的学生,开始不会讲普通话,结果从 A 班调到较差的 C 班。大三的一场肺结核又使俞敏洪休学一年,人也变得更加瘦削。

      1985 年,俞敏洪毕业留在北大成了一名教师。接下来是两年平淡的生活。中国随后出现的留学热潮,让俞敏洪也萌生了出国的想法。 1988 年俞敏洪托福考了高分,但就在他全力以赴为出国而奋斗时,美国对中国紧缩留学政策。以后的两年,中国赴美留学人数大减,再加上他在北大学习成绩并不算优秀,赴美留学的梦想在努力了三年半后付诸东流,一起逝去的还有他所有的积蓄。

       为了谋生,俞敏洪到北大外面去兼课教书,后来又约几个同学一块儿出去办托福班,挣出国的学费。 1990 年秋天,俞敏洪的如意算盘被打碎了:因为打着学校的名头私自办学,北京大学在校园广播、有线电视和著名的三角地橱窗里高调宣布了对俞敏洪的处分决定。对此,俞敏洪没有任何思想准备。

被逼下海 ——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1991 年,俞敏洪被迫辞去了北京大学英语教师的职务,为了挽救颜面不得不离开北大,生命和前途似乎都到了暗无天日的地步。但正是这些折磨使他找到了新的机会。尽管留学失败,俞敏洪却对出国考试和出国流程了如指掌;尽管没有面子在北大呆下去,反而因此对培训行业越来越熟悉。

      离开北大后,俞敏洪开始在一个叫东方大学的民办学校办培训班,学校出牌子,他上交 15 %的管理费。这一年他 29 岁,他的目标是挣一笔学费,摆脱生活的窘境,然后像他的同学和朋友一样到美国留学。

      卢跃刚在他的《东方马车》一书中生动描述了俞敏洪这段创业经历:他在中关村第二小学租了间平房当教室,外面支一个桌子,放一把椅子, “ 东方大学英语培训班 ” 正式成立。第一天,来了两个学生,看 “ 东方大学英语培训部 ” 那么大的牌子,只有俞敏洪夫妻俩,破桌子,破椅子,破平房,登记册干干净净,人影都没有,学生满脸狐疑。俞敏洪见状,赶紧推销自己,像是江湖术士,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活说死说,让两个学生留下钱。夫妻俩正高兴着呢,两个学生又回来了。他们心里不踏实,把钱又要回了 ……

      尽管困难重重,但拼死拼活干了一段时间后,俞敏洪的培训班渐渐有了起色。

      眼看着培训班越来越火,俞敏洪渐渐萌生了自己办班的念头。 1993 年,在一间 10 平米透风漏雨的小平房里,俞敏洪创办了北京新东方学校。

      俞敏洪说,最初成立新东方,只是为了使自己能够活下去,为了每天能多挣一点钱。作为一个男人,快到三十而立的年龄,连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都买不起,连为老婆买条像样的裙子都做不到,整个家庭无家可归,连家徒四壁都谈不上,自己都觉得没脸活在世界上。当时他曾对自己说:只要能赚到十万元钱,就一辈子什么也不干了。

      到今天,新东方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私立教育服务机构,在全国拥有 25 所学校、 111 个学习中心和 13 个书店,大约有 1700 名教师分布在 24 个城市。目前累计已有 300 万名学生参与新东方培训,仅今年就有 87.2 万名。外语培训和考试辅导课程在新东方营收中所占比例高达 89% ,是该公司最主要的营收来源和增长动力。

      俞敏洪说, “ 新东方走到今天,不在我的意料之中,因为最初只是为了糊口,招几个学生办个小小的补习班而已。新东方到了今天,我们就有了更多的期待,希望能够用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为中国学生做更多的事,为中国教育做更多的事,为中国未来做更多的事。 ” 新东方为何能从竞争激烈的英语培训市场脱颖而出,俞敏洪说自己最成功的决策,就是把那帮比他出息的海外朋友请了回来。

     “ 任何一个人办了新东方都情有可原,但我就不能原谅。因为我在同学眼里是最没出息的人。我的成功给他们带来了信心,结果他们就回来了。 ”

      1995 年底,积累了一小笔财富的俞敏洪飞到北美,这里曾是他心牵梦绕的地方,当年就是为了凑留学的费用,他丢掉了在北大的教师职位。在加拿大,曾经同为北大教师的徐小平听了俞敏洪的创业经历怦然心动,毅然决定回国和俞敏洪一起创业。在美国,看到那么多中国留学生碰到俞敏洪都会叫一声 “ 俞老师 ” ,已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工作的同学王强也深受刺激。 1996 年,王强终于下定决心回国。

      在俞敏洪的鼓动下,昔日好友徐小平、王强、包凡一、钱永强陆陆续续从海外赶回加盟了新东方。经过在海外多年的打拼,这些海归身上都积聚起了巨大的能量。这批从世界各地汇聚到新东方的个性桀骜不驯的人,把世界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文化、先进的教学方法带进了新东方。

      俞敏洪笑言自己是 “ 一只土鳖带着一群海龟奋斗 ” 。如何将这些有个性的人团结到一起,并让每个人都保持活力和激情,是俞敏洪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俞敏洪说,在新东方,没有任何人把我当领导看,没有任何人会因为我犯了错误而放过我。在无数场合下,我都难堪到了无地自容的地步,我无数次后悔把这些精英人物召集到新东方来,又无数次因为新东方有这么一大批出色的人才而骄傲。因为这些人的到来,我明显地进步了,新东方明显地进步了。没有他们,我到今天可能还是个目光短浅的个体户,没有他们,新东方到今天还可能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培训学校。

      像所有处于快速成长期的民营企业一样,新东方几年后也遇到了一次次人事危机。 2001 年 8 月,新东方创业三位元老之一的王强决定出走。卢跃刚在他的《东方马车》一书中详细描述了这段事实: “ 在场的人都清楚,新东方可能正沿着一个大家十分熟悉的道路向下滑行,可能面临一个私营企业由于决策失误、理念不合、利益纷争而导致的内部分裂,有可能出现盛极而衰、灰飞烟灭的庸俗结局。 ” 庆幸的是,在俞敏洪的极力挽留之下,王强最终没有离开。

      新东方的 “ 内乱 ” 没有就此结束。 2003 年,北京新东方学校另一位副校长、著名 TSE (英语口语测试)教学专家杜子华离开了管理层。 2004 年,新东方的另外两外干将 ——— 江博和胡敏也低调离开新东方。

      新东方在美国纽交所上市后,俞敏洪身价已逾 10 亿,其他董事会成员徐小平、包凡一、钱永强身价可能也将上亿。以后,在资本力量的左右下,这个 “ 一只土鳖带着一群海龟奋斗 ” 的故事能否顺利延续呢?

新东方精神

      如今,新东方已经成为无数人梦想的发源地和实现梦想的场所。成千上万人通过在新东方艰苦的学习,圆了自己的留学梦。

      与新东方的英语培训一同冲向全国各地的,还有新东方精神。一位同行在参加完新东方去年的梦想之旅后总结道,新东方最重要的就是告诉了我们,尽管生活沧海桑田,依然不要停止追求自己的梦和理想!

      新东方精神到底是什么?俞敏洪说, “ 新东方精神对我而言,是我生命中一连串铭心刻骨的故事:是在被北大处分后无泪的痛苦,是在被美国大学拒收后无尽的绝望,是在被其他培训机构恐吓后浑身的颤抖,是在被医生抢救过来后撕心裂肺的哭喊;新东方精神对我而言,更是在痛苦之后决不回头的努力,在绝望之后坚韧不拔的追求,在颤抖之后不屈不饶的勇气,在哭喊之后重新积聚的力量。 ”

      俞敏洪认为,人活着需要有一种感觉,新东方之所以被很多人接受,也是因为新东方有一种感觉存在,凡是到新东方来过的人,都在新东方感觉到了一种活力、一种顽强和一种豁达。

      “ 十年风雨辉煌路,百年教育报国心 ” 。俞敏洪希望新东方能为中国学生做更多的事,为中国教育做更多的事,为中国未来做更多的事。

       不过,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因 “ 老罗语录 ” 而名噪一时的新东方前教师罗永浩表示, “ 我认为媒体上说俞敏洪是最富有的英语教师的说法是不准确的,俞敏洪从来都不是一个英语教师,他只是一个商人。 ”

      罗永浩在他的博客上写道, “ 我当初刚来新东方的时候,新东方在社会上成功地制造了一个一群理想主义者创业的美好形象,我来的时候对新东方有很多很好的向往、期待这样的东西。来了之后慢慢发现这个机构其实就是一个 100% 的纯商业机构,当然我不认为纯商业机构有什么不好,但是作为一个唯利是图的、没有原则的商业机构,总是宣传什么 ‘ 百年教育报国心 ’ 就比较恶心了。 ”

新东方就是这样在争议,甚至相互攻击中慢慢成长,过去是,将来可能也会是。

几年前,俞敏洪曾写道, “ 现在新东方做大了,自己所面对的困难反而越来越多了,有些困难是因为中国的客观现实造成的,但有些困难存在完全是因为我的无能和性格缺陷所致。放眼看去,我开始明白,只要新东方存在着、发展着,我所面临的困难和痛苦将会无穷无尽。多少次痛苦万分时,我下定决心要放弃新东方,希望离新东方越远越好,多少次在我离开新东方一段时间后,又对她如此的魂牵梦绕、日夜思念,只要听不到新东方的消息就茶饭不思,坐立不安。 ”

惶恐和不安几乎是众多企业领导者共同的体验,唯有战胜它们的人才能轻松走下去。现在,新东方已风风光光地在美国上市,不知道意气风发的俞敏洪能否走好下一步棋。

连老婆都不尊敬时,活着就没劲了

在新东方熙熙攘攘的办公楼里,如果没有人介绍,你无论如何不会认定眼前的这个人就是校长俞敏洪,他的衣着随意而漫不经心,仪表过于大众化,讲话慢条斯理。但就是这个人,很可能是全中国在世界上享有知名度最高的教师之一。据说在俞敏洪访问耶鲁大学期间,一行人到纽约观光,在纽约的中国城,走进一家中餐馆正要吃饭,餐厅里仅有的三个中国学生模样的顾客同时站了起来,看着俞敏洪说 :" 你是老师吗?我们是新东方学员! " 虽然没有精确的统计数字,但在北美任何一所著名大学里,新东方学员至少占中国留学生的一半以上,这已是公认的事实,而这些学员都曾在新东方听过他的课。在国内,每到寒暑假,还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济济一堂听他的讲座或授课。

然而,谁能想到,今天的俞敏洪就是那个当年连考三年方才挤进大学的农村孩子;那个在学校里沉默寡言而被别人冷落的后进生;谁能想到,还是在几年前一个冬夜,这位俞敏洪抛下北京大学的铁饭碗,拎着浆糊桶在海淀的大街小巷到处张贴他的托福培训广告,居然开创了今天辉煌的新东方。

他现在经常诙谐地回忆当初创业的历史:那时候大学毕业留在学校任教,几年后,很多同学都出国了。身无分文,联系出国,实在没有太大的希望,我的老婆有时会在我身边说,某某又走了,某某又走了,你真窝囊,到现在还没有出去。像这样的话,尽管不算骂你,但是作为一个男人,男人做事应该顶天立地,当你听到这样的话,发现自己无能的时候,你的心肯定在流血,所以你就不得不去奋斗。也就是因为这样的推动力,导致了今天新东方的萌芽,因为我发现自己出不了国,总要做点事情,唯一能干的事情,就是教书,一个晚上教两个半小时能拿 50 元钱,最起码能把老婆和孩子养活了。人最希望受到的尊敬是来自家庭内部的尊敬,如果连老婆都不尊敬你的话,还活着干什么。

1992 年,因为 4000 美元学费而出国受阻的俞敏洪开始在社会上的培训学校里打工,很快就发现这些民办学校的举办者或者是惟利是图、目光短浅,或是素质太差。但并没有妨碍他们赚钱。于是,就萌发了自己另起炉灶的念头。后来,他又替别人管理过培训班,其间,学员数量猛增,这更增强了他自己单干的信心。但是,当时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更快更多地赚钱,圆自己的留学梦。

从地下室起步

1993 年,在只有 10 平方米漏风的违章建筑办公室里,新东方开始了充满艰难的发展历程。在 1993 年冬天,俞敏洪自己拎着浆糊桶在零下十几度的冬夜去贴广告,把浆糊刷在柱子上,广告还没贴上去,浆糊就冻成冰了。更要命的是,当新东方在 1994 年有一点发展的时候,就跟别的单位产生了竞争,一有竞争,就产生了麻烦。比如说新东方广告员拿广告去贴的时候,别的培训部就拿刀子在等着你,说你敢贴我就敢捅了你,新东方的广告员是被人捅过的,进医院缝了好几针。俞敏洪当时花了很多时间,找公安管理部门跟他们协商,最后终于跟他们交上了朋友。

经过这样的摸爬滚打,俞敏洪从一介书生成长为能打理方方面面的合格 “ 校长 ” 。到 1994 年底,学校同期有两千人在读。那时,他又有了出国的机会,但是终究舍不下苦心经营的学校,留了下来。

1995 年,学生已经达到一万五千人。这时候家里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原来一心想出国的妻子也发现这是一项很有前途的事业,开始全力支持俞敏洪。此时俞敏洪已经能够感受到教育产业的魅力,办学校的目的不再只是为了钱。有了稳固的后方和明确的信念,新东方步入了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让利是俞敏洪的制胜法宝

俞敏洪从来不讳言自己出奇制胜的法宝:让利。 “ 让利于学生,让利于教师,让利于管理者,让利于社会。 ” 这个连傻子都觉得有些傻的招儿,在他的成功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新东方创业之初,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当时出国考试培训市场已经有了 30 多家单位,俞敏洪只做了三件 “ 小事 ” ,很快从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一,当时市面的收费在 300 元 -380 元,俞敏洪将价格降到 160 元;但是考虑到价优未必质优,俞敏洪为了吸引学生,开设了免费培训课, 20 次授课之后,感觉效果不错的学生再交 160 元继续学习。这当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是也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二,当时许多培训班在学费之外,开班后往往又以最新资料等名目另外收费,在新东方所有资料对学员一律免费赠送。绝不让学生有上当受骗的感觉,是新东方恪守的信条。三,经常给学生以惊喜,比如发给大家各种资料,赠送新东方的笔记本,这些 “ 小礼物 ” 培养了学生与新东方之间的感情,这也是新东方虽然没有刻意宣传但却具有良好口碑的原因之一。

这些宝贵的经验在今天的新东方仍然得以贯彻,目前,虽然新东方在出国考试培训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完全有能力操纵价格获取更大的利润,但仍然以实惠的价格服务于学员。 1995 年底,新东方发展进入第二个重要关头:学校的迅速膨胀使俞敏洪个人驾驭能力已经感到很吃力,为了使事业健康发展,他开始寻找合作伙伴。当时,在国内的熟人并没有发现志同道合者。在美国,他找到了昔日的同窗,由于彼此了解和信任,这些同学没有任何条件来到了新东方,开始了新东方 “ 迅速发展 ” 、 “ 矛盾发展 ” 的第二个黄金时期。由于他们的加入,新东方又开辟了出国咨询、口语培训、大学英语培训等业务,这样,从单纯的出国英语培训,新东方已经开始提供多品种的教育服务。但是在发展中也产生了矛盾,个人利益如何保证的问题提上日程。于是从 1998 年开始酝酿,到 2000 年结束,完成了新东方从一个手工作坊向一个现代化企业转变的过程。对俞敏洪而言,从昔日个人管理惟我独尊到今天的董事会管理集体决定,变化是巨大的。

俞敏洪在回顾这段时期说:对管理者的让利实际上是形成了新东方强大团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这个团队在全中国是数一数二的。我们也会有矛盾,但我们绝不会有什么 “ 散伙 ” 或 “ 集体辞职 ” 之类的事情发生。这样的团队才能保障我们事业的未来,精明的人应该学会放弃,应该知道放弃的背后会得到什么。

俞敏洪的产业观

参加了三次高考才上北大、联系了三年仍未出国,俞敏洪却声称: “ 我在美国的大学里走一圈儿,只要是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 -- 台湾、香港等地的除外,都会管我叫一声老师。只要是讲英文的地方,就有我的学生。 ”

他的目标是,组建新东方总公司,并让其尽快上市,以至使每一个中国人一想到学英语,就想到新东方。

“ 教授年薪十万 ” ,一度是中国各大媒体炒作的热点,有那实诚的老教授,面对着十万块钱甚至拿都不敢拿,可是,在年仅 38 岁的俞敏洪心里,别说十万,千万也不是一个让他在意的数字。作为北京新东方学校的校长,有人称,俞敏洪的个人资产至少 1 亿。而这些钱,到现在为止,既非靠资本运作而得,也非靠做生意所获,这是纯粹靠教书获取的。

仅新东方一个 2000 年的暑期班,已经报名的就有 1.3 万多人。而这个教学时间仅 1 个月的暑期班,走读生每位学费 600 元左右,住宿生则需交纳 1900 元。一期下来,仅学费一项俞敏洪的进帐至少达 1000 万元。尽管如此,住宿的名额早已报满,有人再想报,只能走读,而再过一段时间,则可能连走读都报不了。因为俞敏洪解决不了那么多的地儿,学生就是再想送钱给俞老师,老师也不想要了。

老师不但 “ 不想 ” 要钱,连 “ 名 ” 都不愿要了。有记者想采访他,得提前一周预约,给你一个半小时,还是同时接受十家媒体的联合采访 -- 而门外还拒绝了二三十位未提前预约的记者。

中国任何一所正规大学的校长恐怕都不会如此办事,而俞敏洪敢。这些小名小利他已经不太放在心上了。他现在看得上并且愿意做的是办自己的新东方总公司、控股其他公司、在全国各地开办事处、做新东方的网站、让新东方总公司上市,直至达到他目前的最高目标:让中国人一想到学英语,就想到新东方。

把新东方做成一个现代企业

新东方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在急剧扩张,而俞敏洪得意的是他将新东方做成了一个有流水生产线的标准企业,任何一个走进新东方的学员最终会变成一个合格的流水线产品。俞敏洪想做的就是将自己的生产线规范化、规模化。

目前,新东方的培训项目包括 TOEFL 、 GRE 、 GMAT 、 TSE 、美国口语、美国电影口语听说以及职业和大专英语教育等各个方面。同时,学校还为学员提供出国资料的查询、留学咨询、美国签证咨询等相关的服务。学校规模也从最初的一个班13个学员发展到现在仅一个暑期班就达2万人的规模。

据称,新东方的资料室是国内独一无二的出国资料总汇,对学员免费开放,在这里可以查阅北美最新入学情况和奖学金资料,出国过程中的种种疑问和难题也可以在此得到解决。学校定期举办的各种留学讲座,一年一度的英语专题系列讲演会,都在社会和学员中引起强列反响。可以说,新东方对学员的帮助,已经远远超过英语考试的范畴而渗透到出国留学的各个方面。

俞敏洪自己也从一个老师逐渐转化成一个企业家。 1995 年底,他以新东方学校校长的身份踏上了美国的土地,在那里,他找到了自己当年的同学,一个个地游说,希望那些在美国有成功经历的精英能够和自己一起回国办教育。通过 5 天 5 夜的劝诱,他说动了王强 -- 贝尔实验室工程师,再加上徐小平、包凡一、杜子华。到 1996 年 10 月,俞敏洪成功地组建了新东方的 5 人校长团体,他自己依然是校长,另外 4 人是分管各自业务的副校长。 5 个人各自负责一摊儿,齐头并进,出现了新东方的第一个鼎盛期:目前在美国就读的7万多大陆留学生中,有 6 万多竟然是新东方学校的学员。

做教育产业化最好的实现者

原始积累和产权问题解决以后,俞敏洪想的最多的就是把新东方做大。 1999 年,他和其他管理者开了 200 多次会,以确定了新东方的未来。最明确的一点就是在未来 30 年内将新东方变成中国最好的私立大学。围绕这一点,俞敏洪和他的校长团体对新东方的资源进行了整合。

他们的做法是:首先是将现有的纯粹的出国培训学校变成综合的外语学校,在全国范围内布点、开办事处。其次是从单纯的外语培训演化成全方位的职业培训,新东方和联想集团合作,建立了目前在北京小有名气的电脑培训部。第三,是从孤立的个人培训发展成企业培训。新东方开始创办管理学院和法学院,而这些学院最大的特色就是进行英语环境下的专业培训,凭借的仍然是新东方原有的外语优势。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俞敏洪将目光朝向了产业。他组建了出版公司,其目标是在未来5年内与外研社打平,在更长的一段时间里拥有外语书籍最大的出版公司。

搞远程教育是俞敏洪的另一重大发展方向。新东方的网络正在全面的建设中,用俞敏洪自己的话来讲那就是:教育最具备电子商务的实施可能,因为它不需要物流配送,所以说,未来中国如果有可能将电子商务开展起来,那一定是在教育领域,新东方无疑是站在了最前面。

与这些具体的运作相关联的是,从来喜欢一手收钱一手教书的俞敏洪也开始搞资本运作,他的注册资金为 1000 万元人民币的新东方总公司将在本月挂牌,而这个公司成立的最终目标则是上市。中介公司已经进驻新东方,正在为俞敏洪出谋划策,老师的名片也在重新制定,不久,每个收到他名片的人就会看到老师又多了一个称呼,那就是俞董事长。

教人考试算不算事业?这个问题曾经让一心想出国做大事业的俞敏洪痛苦得趴在长城上痛哭;从北大的老师变成拎着一桶浆糊四处刷广告的个体户也一度让俞敏洪觉得自己像是一粒被人打入泥土的沙子,但是今天,越长越大的事业让俞敏洪觉得自己是一块料了,是一个既有企业家风格又有教育家仁爱之心的干事者。这可能就是成功赋予人的自信和意义。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
  1. “80后”创业现象剖析
  2. 80后女孩白手起家办展会撬动财富
  3. 想创业的人要用的十种思考方法
  4. 创业奇迹:3元到300万
  5. 创业分析:宁肯多停三秒也不要急功近利
  6. 创业小故事——当理想被现实颠覆
  7. 创业小故事——臭豆腐“炸”出的百万富翁
  8. 创业小故事——3年的蜕变 25岁的我拥有了两
  9. 广西城市职业学院创业之星—林宇
  10. 广西城市职业学院创业之星—蓝晓敏

Copyright © 2005-2009 广西城市职业学院 版权所有
[主办]就业指导中心(0771-7515656)
[技术维护]传媒中心